來源原則:強調檔案應按照其形成來源進行整理和分類。同一形成者或同一組織機構形成的檔案應集中在一起,不同來源的檔案應分開整理。這樣可以保持檔案在來源方面的獨立性和完整性,便于從檔案的形成背景和歷史沿革角度進行管理和利用。例如,一個機關單位的檔案要與其他機關單位的檔案區(qū)分開來,單獨進行整理和分類。
有機聯系原則:檔案之間存在著各種內在的有機聯系,包括時間聯系、內容聯系、來源聯系等。在整理檔案時,要充分考慮和保持這些聯系。比如,按照年度順序整理檔案,可以體現檔案形成的時間脈絡;將同一問題、同一項目或同一事件相關的檔案集中在一起,則體現了內容上的聯系。通過保持檔案的有機聯系,能夠更好地展現檔案所反映的歷史事實和活動過程,提案的利用價值。
考慮檔案形成背景和目的
了解形成主體:明確檔案是由哪個組織、部門或個人形成的,以及其主要職能和業(yè)務范圍。不同的形成主體會有不同的工作重點和主題傾向,這有助于確定檔案的主題和分類標準。例如,學校的檔案可能會圍繞教學、科研、學生管理等主題分類,而企業(yè)的檔案則會側重于生產、銷售、財務等方面。
分析形成目的:思考檔案形成的目的是什么,是為了記錄工作過程、總結經驗教訓、提供決策依據,還是為了其他特定的用途。檔案的形成目的往往與主題密切相關,例如,為了總結項目經驗而形成的檔案,可能會以項目名稱或類型作為主題分類的依據。
保持一致性和靈活性
一致性:在整個檔案整理過程中,要保持主題和分類標準的一致性,避免出現同一類檔案在不同部分采用不同分類標準的情況。這有助于建立統(tǒng)一的檔案管理體系,方便檔案的管理和利用。
靈活性:雖然要保持一致性,但也不能過于僵化,要根據檔案的實際情況和特殊需求,適當調整和靈活運用分類標準。對于一些難以準確歸類的檔案,可以設置 “其他” 類別作為兜底,但要盡量減少此類情況的出現,確保分類體系的科學性和合理性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