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殮:事前孝子孝孫(男?。┐┬⒎纱倒臉穾煂б狡綍r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,丟幾個銅錢或鎳幣到井里或塘里,俗稱“買水”。將買回的水為死者洗澡,俗稱“抹三下”。在縣城,買水之前,由吹鼓樂師導引殯葬人員抬著空棺到街上游一趟,俗稱“游材”。入殮后到出殯前靈堂要點長明燈,棺材頭部還要加一盞油燈,俗稱“點腦頭火”。富人死后,棺材要停入在廳堂數(shù)月至數(shù)年,俗稱“存枋”。窮人死后,只要日子相合,擇日即葬。
葬禮禮儀算是中華五千年傳承下來的一種特殊文化,各個地區(qū)差距很大,就是日照相隔數(shù)十里的村落,一些講法和做法也不盡相同。下面說的這些禮儀應該在嵐山區(qū)后村鎮(zhèn)比較通俗流行的一種禮儀。其中一些說法,也不是十分明白,希望懂得這些禮儀的人的指正。
紙幡:有喪事的人家,要用燒紙粘貼剪在木杖上,放置靈堂前面,木杖應該使用柳樹(木杖上沾上燒紙是什么含義?),門扇上貼一燒紙,代表家中有人去世(應該是男的逝世貼燒紙,女的貼白紙)。重孝子不能自由出入家門,所有外事活動都必須停止。(對于這些,問了很多人,他們也都不懂,歡迎懂的人指正)
孝衣:孝衣分重孝和輕孝,重孝就是直屬子女,兒子,女兒,孫子等,重孝為男丁一筒白大褂、白鞋,女性為白上衣帶白褲子、白鞋,孫子、兒子如果未結婚,只需要纏頭就可以了,如果結婚,那需要穿一筒白大褂,重孝。輕孝就是女婿,外戚,只需要一白布纏腰即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