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華”牌始創(chuàng)于50年代初,它一問世就以優(yōu)良的品質蜚聲界,由于當時全國保上海,上海?!爸腥A”煙的形勢和“中華”產量較少的事實,使得“中華”煙起初有充足的原料供應作保證,難度不在配方,而在于落后的生產設備和落后的生產工藝上。當時制絲車間對加工工藝參數的控制和摻和的均勻性成為了“中華”煙進一步發(fā)展的障礙。在當時的情況下,煙廠職工憑著高度的責任心和豐富的經驗,確保了“中華”煙的內在質量。到了八、九十年代,隨著煙廠技改的進行,國外的先進設備不斷引進,工藝設備上小改小革的不斷涌現,生產自動化程度和精度不斷提高,工藝問題得以解決,但隨之帶來的是配方上難度加大。
在中華牌卷煙包裝形式上就有光嘴粗支的軟包20支裝;硬盒(抽屜式)10支、20支、24支等包裝;鐵聽50支裝,鐵聽形式也分有低聽及卷邊聽二種;以及現有生產的硬盒翻蓋式20支裝(也曾生產過5支、10支裝)等多種形式。
七十年代時,上海卷煙廠主要生產設備還比較落后,當時為了滿足海外市場需求,曾對包裝機進行了改革,通過技術革新,首次將直式“中華”包裝改為橫式包裝。我們在缺乏國際市場信息的情況下,發(fā)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,花了一年多時間,終于成功完成了橫包機設備的制造任務,設備的包裝時速約為100包/分鐘。
盡管設備臺時生產量不高,但卻順利地完成了“中華”橫式包裝任務,滿足了海外市場需求。
另外,七十年代時,在中國民航上,曾將5支裝的“中華”卷煙作為小禮品分發(fā)給乘客,為了生產5支裝的民航煙,我們也花了很大精力。
記得剛開始時,5支裝民航煙由于批量小,用手工包裝即可滿足需求了,但后來,需求量大了,光靠手工包裝就難以維計了。我們就決定對原有的一臺進口的抽屜式包裝機進行改裝,如何讓這臺放在倉庫中閑置數年的設備發(fā)揮作用?我們?yōu)榇诉M行了自行設計、裝配和調試,結果花了半年多時間改裝成功。這臺設備用了幾年后,隨著民航不能抽煙規(guī)定的出臺,而停止生產,民航5支裝“中華”卷煙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。
關于“中華”煙標的幾次重大變化,主要分為三個階段:
,就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,“中華”煙標上的印金商標改為燙金商標,這一煙標的變化無疑利用了圖案的燙金效果,令整個煙標煥然一新,使“中華”的品牌形象驟然提升。
第二,就是在1994年時,燙金印刷改為較為先進的凹版印刷,而煙標的材質也由白卡紙改為裱鋁紙。原來的燙金印刷工藝復雜,均為手工操作,印刷效率低,質量也不穩(wěn)定,顯然不符合產量日益增長的需要。而改為凹版印刷之后,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,印刷質量也不斷提高,因此,在當時來講,這一轉變的影響是空前的。以上兩次煙標的改變也從側面反映了印刷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歷程。
第三,煙廠于1998年在原有花式煙品種單調的基礎上,逐步發(fā)展了多種花樣品種,包括一些“中華”大禮盒、各種抽屜式包裝等近10個品種,使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,也推動了“中華”牌卷煙市場的進一步發(fā)展。